蒋昌义
搜索"蒋昌义",找到7部影视作品
导演:
/苏舟
剧情:
1947年,蒋介石悍然撕毁和平协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张灵甫率王牌主力整编74师从淮南攻到淮北,二次攻涟水城,血战十二昼夜,军长沈振新率部突围,败走麦城。张灵甫连战连捷,攻克淮阴、宿县、临沂,从苏北杀到鲁南,攻占我苏北和鲁南根据地。扬言三个月内解决山东问题,活捉陈毅和粟裕。 在这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毛泽东在延安运筹帷幄,作出战略决策,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建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南征北战,消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 蒋介石为一举全歼山东解放军,调集汤恩伯兵团20余万人以张灵甫74师为前锋由南向北齐头并进,又命令济南的李仙洲兵团由北向南推至莱芜、新泰一线,企图南北夹击我军。陈粟决定留沈振新部在南线阻击,大部队则围歼李仙洲部,著名的莱芜战役打响。莱芜5万敌军企图向吐丝口方向突围。沈振新率部飞兵攻占吐丝口,截断敌军退路,全歼李仙洲兵团。蒋军不甘失败又以张灵甫为先锋,向我山东蒙阴县进攻,妄图聚歼我华野于沂蒙山区。陈粟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围歼74师,张灵甫却不顾死活,占据孟良崮,妄图以中心开花、四壁合围的战法置我军于死地,两军72万人在小小的孟 良崮山区激战三天三夜,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最后,沈振新部搭人梯攀上悬崖绝壁,攻占孟良崮主锋,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灵甫负隅顽抗,决以杀身成仁却被我军乱枪击毙。 一场惊天动地的经典战役,国共力量对比悬殊,成败却瞬间逆转。
导演:
/雷献禾
剧情:
反腐剧《大江东去》的最后一场戏“追捕”是5月10日在沈阳市棋盘山拍摄完成的。 这场戏讲述的是黑帮头目陆天宇在得知自己即将被抓捕后一夜白头,在亡命天涯的途中被追捕,最终落网的过程。那众多参与破案的“警察”,一小部分是真正武警战士,绝大部分身着迷彩服的都是群众演员。“迷彩服”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转业军人,有的是工厂的工人,还有一部分是体验生活的大学生。这场戏,包括群众演员的枪支需要近百支,这还真让制片人伤了脑筋。到棋盘山拍戏的两天前,万事俱备,只差枪支,因公安部门有规定,大量的枪支不许外借,拍戏也不允许。当时剧组从长影借来拍戏用的手枪只有几支(这种枪支使用的是只有炸药而没有弹头的那种子弹),情急之下,《大江东去》的制片人便把向沈阳市各大院团借仿真枪的任务交给了副导演郭里云。郭里云考虑到很多院团的仿真枪已经过时,便到沈阳市某批发市场找货。鉴于有关部门的规定,仿真玩具枪也是不能随便卖的。在批发市场想找到卖玩具枪的还真费了一番周折。说起这场戏,郭里云笑谈:“在戏中,近百名抓逃犯的武警用的都是玩具枪,而逃犯陆天宇用的却是一把真枪。”
导演:
/贾钢
剧情:
游击队《神府红军游击队》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描写了在1933年至1937年这一血雨腥风的艰苦岁月里,身处陕北的神(木)府(谷)人民,为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陕北神府地区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神府红军游击队,并从七个人的游击队发展成威武坚强的红军三团,创建了神府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神府、葭榆根据地。该电视剧主角原型是神府红军游击队的开创者之一的王兆相将军,剧中再现了王兆相将军领导神府地区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的一幕幕动人故事,展现了神府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直到取得胜利的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 该剧由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和广西电影制片厂、北京天正圆信息中心联合拍摄,严寄洲任总导演,贾钢任导演,网络音乐教父杨臣刚任音乐制作以及总策划。 该剧的编剧王景清同志是毛泽东女儿李讷的丈夫,年仅11岁就参加了革命,曾经做过毛泽东的卫士。为了搜集资料,王景清多次深入到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等昔日陕北神府地区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神府红军游击队”的诞生地,走访老革命者、查阅史实资料,反复提炼,剧本几经整理修改,以朴实无华的手法再现了当年的革命斗争场面。
导演:
/马骁
剧情: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 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 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